202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 全选
    |
    教育强国建设
  • 何莲珍
    外语界. 2025, 0(1):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本文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阐释了“五位一体”大学外语教师素养,并重点阐述了大学外语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大学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学外语教师应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立德树人,精研学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
  • 郑燕虹, 罗常军, 蒋洪新
    外语界. 2025, 0(1): 8-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重构外语教育生态,外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只有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才能造福专业发展和人类自身进步。推进外语教育改革,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势,找准外语教育的时代方位;强化内功,加强外语教育的内涵建设;优化结构,革新外语教育的类型模式;守正创新,坚持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 肖维青
    外语界. 2025, 0(1): 1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外语教育的中华文化意识建构内涵与实践。研究阐述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性,阐析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的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自信三维度, 并结合对大学外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材、教法、教师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路径,着力促进学生从中华文化认知到中华文化认同再到中华文化自信的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助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国家愿景。
  • 冯德正, 李欣
    外语界. 2025, 0(1): 2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超文化中国话语多模态建构的理论框架,并对比分析了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2011)与《PRC》(2023)中的超文化理念与话语策略。分析发现,超文化中国话语体系呈现出两种形态:前者以隐性评价为主,关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内部的多样性;后者侧重显性评价,强调不同文化的互联互通。超文化多模态中国话语研究能够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全球传播效能。
  • 孔蕾, 杨鑫蕊
    外语界. 2025, 0(1): 29-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文化理解和文化讲述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文化理解层面,大语言模型支持文化主题分析和跨文化概念比较,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文化讲述层面,大语言模型协助优化表达内容和讲述策略,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研究指出,为实现有效的人机协作,需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投入;面对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中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教师需具备敏锐的辨识能力,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
  • 杜磊
    外语界. 2025, 0(1): 38-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主要从课程架构与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路径。课程架构方面,确立了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与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干的课程主题,构建了“文化认知、外语表达、译介分析”三大教学模块;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细读赏析法、术语翻译法、多译比读法、跨文化比较法、综合法”五种方法。文章可为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 二语研究
  • MasatoshiSATO, 杨姗姗
    外语界. 2025, 0(1): 46-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二语教育中研究与实践关系的相关问题。在二语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长期存在脱节,主要原因包括:(1)研究者和教师之间存在实践和认识论障碍;(2)过往研究侧重关注教师,忽视了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3)实证研究具有局限性,难以直接适用于复杂的教育情境。为弥合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文章提出了研究者可以实施的行动方案,包括培养协作意识,重新审视研究主题、设计和传播,确立研究方向,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二语教育发展。
  • 徐锦芬, 杨嘉琪, 邱钰景
    外语界. 2025, 0(1): 55-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考察776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多元互动水平,并从生态视角挖掘学习者的给养感知对多元互动作用机制的塑造。研究发现:(1)学习者的多元互动各维度水平整体中等偏上,但不同互动模式及互动阶段的表现轻微失衡;(2)学习者在多元互动环境中感知到的给养类型一致,但对给养的必要性、有用性和可及性感知存在差异,由此多元互动机制可划分为3种路径: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感知必要性驱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感知有用性驱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知可及性驱动)。本研究发现能够深化对学习者多元互动行为和心理作用机制的了解,为改进外语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 彭仁忠, 胡启琴
    外语界. 2025, 0(1): 64-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外语情绪研究主要关注情绪的线性影响效应,相对忽视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5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讨了外语焦虑与愉悦对学习投入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外语焦虑与愉悦同方向变化时,低焦虑—低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高愉悦情境;当二者反方向变化时,低焦虑—高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低愉悦情境。本研究为外语情绪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提升外语学习投入具有启示意义。
  • 外语教育教学
  • 顾晓乐
    外语界. 2025, 0(1): 7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共生共赢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的途径和外语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导师的协同机制。跨学科教学共同体通过目标理念、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研究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教学共同体与学习活动、学习工具、学习物质环境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ESAP教学生态系统。初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外语+专业”教学共同体能有效促进学生外语和专业学习,使ESAP 教学生态系统与整体教育目标相契合,推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 孔菊芳
    外语界. 2025, 0(1): 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档案袋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形式,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档案袋有效应用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对档案袋的独立评分与书面汇报、焦点小组讨论及问卷调查,采用师生共建方式研制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对学生档案袋评分数据的多层面Rasch模型分析,验证评价标准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能为档案袋在外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实践证据,并为外语专业其他课程评价标准的研制提供范式参考。
  • 李欣然, 周茂杰
    外语界. 2025, 0(1): 90-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高质量外语教育体系、推进外语学科新质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第六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的会议观点,从学科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机制重塑、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模式变革、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层面探讨了外语学科新质建设路径,以期促进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