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5
  

  • 全选
    |
    语言学习研究
  • 李珂, 王文斌
    外语界. 2025, 0(5): 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元语篇意识是外语学习者必备的高阶能力,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借鉴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成果,提出元语篇意识培养的内容框架及其实施策略。该框架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包含结构意识、语义意识、篇类意识、思辨意识、跨文化意识五种要素。该框架的实施可采用元认知驱动的“输入—输出”策略:以元认知为统摄,在语篇的输入与输出中强化目的取向与自我调节能力,其核心在于师生双方基于持续的反思与反馈进行双向调适,实现从英汉语篇知识到跨文化语篇加工能力的转化。
  • 毕冉
    外语界. 2025, 0(5): 1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语音感知是视听觉模态融合加工的过程,感知者借助面部表情等视觉线索和重音突显等听觉线索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工。本研究以McGurk效应为理论基础,通过反应时和正确率测量,探讨中国学习者英汉语重音突显的视听觉感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视听觉一致模态对重音突显的感知效应最强;汉语重音突显较英语更易感知,学习者体现出汉语母语优势;视听觉一致模态下,学习者英语重音突显的感知模式接近英语母语者;非句末重音突显词比句末重音突显词更易感知。研究结果可为人机交互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智能教育、医疗康复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郭烁, 刘明, 刘二润
    外语界. 2025, 0(5): 19-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聊天机器人是二语习得的一种新兴技术工具,但其促学成效尚存争议。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近十年国际智能聊天机器人对二语习得效果的35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了整体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应用效果的整体平均效应值为0.677,具有较大程度的促学效应;(2)学段、教学周期、智能聊天机器人特征(接口和交互方式)、二语技能等调节变量显著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情境则无调节作用。本研究能为智能聊天机器人应用于二语教学提供一定启示。
  • 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
  • 俞洪亮, 张强
    外语界. 2025, 0(5): 29-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梳理,揭示其服务国家战略的历史逻辑。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高等外语教育的内涵已经转向如何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作用。在强国建设和数智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变革应围绕“中国立场、文明互鉴、技术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坐标,通过系统性的自我革新加快转型发展,致力于培育国家急需的新型外语人才,主动回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要求。
  • 赵雯, 陈万庆
    外语界. 2025, 0(5): 36-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德树人、发展学生学科和跨学科能力是“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和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应用人工智能的大学英语智慧课程建设,以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所建设的一门智慧课程为例,阐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大学英语智慧课程,通过多维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构建、人机协同的教与学、全周期虚拟助教和教师的学习支持、智能数据反馈等功能,促进面向“四新”建设的大学英语语言能力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转识成智。
  • 闵尚超, 方富民, 周颂波, 潘珣祎
    外语界. 2025, 0(5): 4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我国某高校2022级2 673名本科生与2023级2 272名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为期一年的纵向跟踪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GenAI赋能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系统“慧学外语”,从学习成效与学习者有效性感知两个维度探究GenAI赋能自适应学习系统在英语听力与阅读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GenAI系统能有效促进听力和阅读能力发展,但是呈现明显的新奇效应,即学习成绩在前半年进步显著,而后半年增速趋缓;不同专业学生对GenAI系统促学的有效性感知存在差异,但专业背景与GenAI系统实际促学效果之间并不存在交互效应。GenAI系统具有积极的促学潜力,能为外语教学中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启示。
  • 研究方法
  • 董记华, 刘烨, 郑咏滟
    外语界. 2025, 0(5): 50-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综述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应用语言学实证研究方法,围绕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时间尺度与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研究均呈现出学科交叉、范式融合与方法创新的趋势,但在研究对象选取和研究设计实施方面存在差异。国内研究以小样本量化研究为主,主要关注高等教育阶段的二语发展,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相对集中;国外研究样本量较大,研究对象覆盖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数据收集与分析手段更加多样。未来研究有待丰富理论视角,采用混合设计与跨学科方法,以进一步揭示复杂系统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 崔学海, 高雪松
    外语界. 2025, 0(5): 60-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梳理CSSCI与SSCI来源期刊数据库(2014—2024)中的语言教师身份实证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并重点考察其中质性研究的质量提升方法与质量汇报方式。研究发现:(1)语言教师身份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均以质性研究为主,采用访谈、观察、书面材料等多种数据源,但中文文献同时呈现定量研究、混合研究的多元研究路径;(2)中英文文献中的质性研究均以案例研究为主,叙事研究逐渐兴起,侧重从开放和探索性视角考察语言教师身份;(3)中英文文献的质性研究均使用三角验证、成员检查等方法提升研究质量以增强研究可信度,但质量标准术语使用不充分、不统一,英文研究倾向于开发适用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估标准。文章揭示了国内外语言教师身份实证研究在方法取向、质量策略、术语汇报等方面的异同,能为推动教师身份研究领域的方法论自觉和方法使用规范提供参考依据与启示。
  • 翻译教育研究
  • 王均松, 张政
    外语界. 2025, 0(5): 69-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翻译生产模式变革,对传统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强烈冲击。本文以“知识—技能—思维”三维教学目标为导向,系统构建了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模式,提出“译文诊断、指令设计、多轮交互、项目实践”四阶段教学路径,并设计了综合评价方法,旨在推动翻译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型翻译人才。
  • 杨艳霞, 刘润泽, 陈莹
    外语界. 2025, 0(5): 77-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机器翻译素养是人机协同时代翻译学研究的前沿议题,但机器翻译素养测评工具的开发较为滞后。本研究尝试构建包括人机翻译知识、人机翻译策略、译前编辑技能、译后编辑技能、人机关系认知5个维度共18个指标的机器翻译素养量表,并开展量表信效度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区分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机器翻译素养量表可为人机协同时代的翻译教育和实践提供量化测评参考。
  • 冯全功
    外语界. 2025, 0(5): 86-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整合翻译能力与翻译修改能力要素,提出新的翻译修改能力模型,具体构成要素包括认知能力、策略能力、评估能力、求真精神、务实精神、翻译能力常见要素和翻译修改能力个性化要素。该模型将西方学者排除在外的译者自我修改纳入翻译修改范畴,可解释单语修改、文学翻译修改等多种类型的翻译修改;模型的显著特色在于构成要素的开放性,不同类型的翻译修改可激活不同子能力。翻译修改能力模型兼具理论与应用双重价值,对理解相关翻译理论话语、培养翻译(修改)人才具有启发意义。
  • 学术会议综述
  • 曾庆锴, 张海港, 彭伦
    外语界. 2025, 0(5): 94-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