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 全选
    |
    外语学科发展
  • 孙有中, 杨莉芳
    外语界. 2025, 0(3): 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外语学科与外语类专业应与时俱进,强化创新理论引领和跨文化跨学科融通融合,构建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升级外语类专业适配度;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创新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打造高质量原创教材体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等外语教育应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历史机遇,激流勇进,开创发展新局面。
  • 查明建
    外语界. 2025, 0(3): 7-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逐步取代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并非消解学科的本体价值,但是人工智能也倒逼外语学科深刻反省学科内涵建设的不足,使其加快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外语学科构建自主的域外知识体系与学术体系,培养兼具跨学科素养与思想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应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目标,积极拥抱并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新人文主义”理念深化外语学科五大方向的知识生产、学术创新、话语建构和人才培养,彰显学科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 AI 赋能语言教学
  • 洪化清, 乔玉飞, 柴昭甲
    外语界. 2025, 0(3): 1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GenAI正通过多维协同机制重构外语教育的实践范式。本文首先针对技术赋能外语教育存在的局限,梳理GenAI的技术特性对教育生态的重塑意义。然后,文章从“教学—学习—评价—治理”四维联动的角度厘清GenAI赋能外语教育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外语智能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杜云飞, Barry Lee REYNOLDS, 范金玲
    外语界. 2025, 0(3): 20-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融入逐渐推动了外语教育范式转型。本研究构建了产出导向为核心、智能交互为支撑的教学模式,结合准实验设计与扎根理论分析,探究AIGC驱动下学习形态转变与投入机制生成之间的关联逻辑。研究发现,对话式、适应性与具身性三种学习形态在人机交互中相互交织、协同演进;AIGC赋能有效激活学习者的行为和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则通过具身参与得以稳态维持;三种学习形态共同推动学习投入各维度的深层联动,形成“交互—调适—生成”共构的新型学习范式。研究深化了AIGC与外语教育融合的机制阐释,为外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证据。
  • 张静
    外语界. 2025, 0(3): 29-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结合自我调节学习与混合式学习理论,提出了AI智能体辅助混合式外语自主学习模式,旨在解决技术赋能与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平衡问题。该模式强调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动态匹配、学习方法与组织的互动设计、学习评估与反馈的持续改进,并依循“计划—执行—反思”的实施流程。口译教学实验研究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口译表现,且自主学习效果与学习阶段正相关,而技术接受度与反馈机制呈现阶段性认知适配需求。基于实验结果,研究进一步对模式实施提出目标共建、策略显化与情感支持三重优化路径。
  • 李锡阳, 王萍, 卫玉, 崔宇航
    外语界. 2025, 0(3): 38-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构建并验证了AI技术整合对外语教师职业韧性的影响模型。对329名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AI技术整合(技术复杂性、角色转变、工作要求)对教师职业韧性(认知评估、情绪调节、行为应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教师角色转变带来的冲击最大,情绪调节维度最受影响。组织支持与个人适应力不仅各自显著缓冲了AI技术整合的影响,还产生了显著的协同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能为相关理论拓展及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和启示。
  • 二语研究
  • 王健, 杨连瑞, 张雨
    外语界. 2025, 0(3): 47-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隐含义是二语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任务考察二语隐含义类型对中国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隐含义加工的影响。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隐含义类型对二语隐含义加工产生显著影响,间接拒绝、间接观点、反语隐含义的加工成本依次增加;(2)高水平和中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二语隐含义加工具有显著性差异,前者正确率高、反应时短,而后者正确率低、反应时长。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规约效应,并揭示了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隐含义加工的语用推理机制。
  • 满德亮, 张丽
    外语界. 2025, 0(3): 56-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期望—价值理论,通过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356名高三学生的动机信念对外语学习投入的预测效应。研究发现:(1)成功预期、内部价值和外部价值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2)努力成本显著负向预测学习投入;(3)情绪成本对学习投入无直接预测效应,但和成功预期产生显著的交互效应。期望—价值理论对学习投入研究具有适用性,学习者的动机信念对外语学习投入具有较强预测力,因此研究能为理解外语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及探寻学习投入的提升路径提供启示。
  • 外语评估与测试
  • 潘鸣威, 邹申
    外语界. 2025, 0(3): 65-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用其有效赋能英语考试的设计与实施成为亟待探索的议题。本文在概述现有语言考试设计与实施瓶颈的基础上,探讨人工智能在英语考试设计与实施各环节的应用,并以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为例,展望了人工智能在“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理念指引下对考试的优化路径。文章亦对人工智能应用于语言考试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董曼霞, 贾蕃
    外语界. 2025, 0(3): 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语言能力观决定外语教育的路径与方向。作为影响广泛的语言能力观,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能力量表开发、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着重阐述Bachman & Palmer(2010)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划分了非交互式与交互式模式,整合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二元框架,推动了应用语言学向社会认知范式转型。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该模型在外语测评、教材开发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以提升语言能力模型对我国外语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
  • 翻译教育研究
  • 李澜, 党沁然, 郭鸿杰
    外语界. 2025, 0(3): 80-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抓取11 670条招聘信息,采用文本计量学工具,从语言能力、领域知识、工具能力等方面对我国翻译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了多维分析。结果显示,新发展格局下,翻译人才的新兴领域知识、工具能力等需求明显增加,岗位与语种需求展现了地区商贸的集群效应。本科、研究生学历翻译人才的招聘要求基本一致,差别主要体现为行业或岗位要求。研究进而从人才结构、教育资源、产教融合等方面对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 李希希
    外语界. 2025, 0(3):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化口译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习者口译能力及其核心子能力发展状况亟待探究。本研究运用测试法、事后有声思维法和日志法对55名翻译硕士生阶段口译学习者开展历时一学年的纵向研究。结果显示:(1)学习者汉英交替传译策略能力发展呈现跳跃式、阶段性和非线性的复杂动态波动,口译策略使用总体数量呈曲线上升,策略使用类型表现出稳定性;(2)学习者汉英交传策略能力发展的关键变化期出现在学习的第3—7个月,各策略习得时长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口译策略能力发展理论建构及口译策略教学提供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