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教育强国建设
    郑燕虹, 罗常军, 蒋洪新
    外语界. 2025, 0(1): 8-12.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重构外语教育生态,外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只有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才能造福专业发展和人类自身进步。推进外语教育改革,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势,找准外语教育的时代方位;强化内功,加强外语教育的内涵建设;优化结构,革新外语教育的类型模式;守正创新,坚持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
  • 外语教学
    傅恒
    外语界. 2022, 0(4): 64-71.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1年知网收录的356篇金融英语期刊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探析我国金融英语研究发展状况。分析结果显示:(1)金融英语核心文献的研究机构集中在财经类本科院校;(2)研究热点聚焦金融英语语言本体及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改革创新;(3)研究趋势从零散化发展为宏观化、系统化、多元化,但仍存在研究层次偏浅显、研究方法重思辨、研究对象欠均衡、研究视角同质化、研究动能单向性等问题。未来应提升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层次,深化可验证信息化金融英语实证研究,平衡金融英语研究领域及主题,增强金融英语研究的跨学科性,开拓金融英语国际化传播路径。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徐锦芬, 李高新, 刘文波
    外语界. 2021, 0(4): 11-18.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高校外语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生态对大学外语教师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本文梳理教师能力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教师能力发展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尝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情境下大学外语教师能力框架。该框架涵盖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能力构成要素,呈现探索、整合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为信息化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
  • 翻译教学
    王湘玲, 沙璐
    外语界. 2021, 0(5): 58-65.
    本文基于动态评价理论,以翻译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过程导向、教评一体化、多元互动和技术支持为构建原则,以评价内容、方式、主体和工具为要素,构建了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模式。文章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为例,在教学引导、训练、合作和效果检验四个教学阶段融入评价要素,对翻译技术教学动态评价模式进行实例化阐释,展现了模式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 AI+外语教育研究
    文秋芳
    外语界. 2025, 0(2): 2-10.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外语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系统、多维的研究选题思考框架和研究方法建议。首先,构建了一个“四维度”选题思考框架,包括国家政策、外语教学设计、外语教学实施、外语教与学主体四个维度,强调这些维度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提出了三种选题思考路径:自上而下系统推进、灵活选择综合考虑、聚焦教与学主体。接着,阐述了混合研究、个案研究、案例分析、设计研究、辩证研究等适用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研究方法的应用。最后,强调了AI技术在外语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研究的未来方向。
  • 研究方法(栏目主持人:李少锋)
    李成陈
    外语界. 2025, 0(2): 25-34.
    本研究从话题和方法两方面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追踪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对48篇文献的分析显示,现有研究主要聚焦情感类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多采用基于量化研究、混合研究方法的描述类研究设计;多采用便利抽样,样本量差异较大;研究参与者多为学习线下英语课程的中国或伊朗大学生;时间跨度多为一周及以上,较少采用短窗口、长短窗口结合设计;研究测量次数较少,间隔设计细节缺失;存在部分数据损耗,损耗处理方法缺乏;研究工具多为问卷和访谈,但信效度报告不足;量化分析以变量中心法为主,而质性分析汇报过简。基于以上不足,笔者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建议。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胡杰辉
    外语界. 2021, 0(4): 2-10.
    本文首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演变,重点讨论混合概念的存废之争、广义与狭义之争、BLL与CALL之争,然后从物理层、技术层、学习理论层和教学理论层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多维内涵,提出超越物理时空混合,注重教学生态构建,整合多元二语习得理论,建立线上线下师生探究共同体。未来研究需要坚持系统的认识论,从混合生态构建视角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聚焦混合式外语教学的促学机制、教学评价和系统设计三个关键议题,挖掘系统证据,推动中国特色混合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
  • 论文
    洪民
    外语界. 2018, 185(2): 57.
    本研究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通过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分析动机行为在二语自我和英语读写技能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二语理想自我对阅读技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动机行为在二语理想自我与阅读技能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二语学习体验对写作技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动机行为在二语学习体验与写作技能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二语应然自我对读写技能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动机行为在二者之间无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英语读写技能教学提供参考。
  • 论文
    杨莉芳
    外语界. 2018, 185(2): 49.
    新时代外语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已经超越单一的语言能力,还包括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由此设计反映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语言测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并以“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中的两项任务为例,从任务形式、任务内容、评分标准三个方面探讨融合上述能力的复合型构念在语言测试任务中的实现途径,以期为外语人才选拔与培养提供参考。
  • 论文
    江进林
    外语界. 2018, 185(2): 40.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6—2017年我国14种外语类主要期刊发表的外语测试实证研究论文进行梳理,探究国内外语测试实证研究的整体趋势、内容和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外语测试实证研究论文的发文量呈波动式发展趋势;超过一半的研究关注大规模测试,研究主题不仅涵盖效度、构念、反拨效应、人工评分、试题/任务/试卷、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考生表现等经典主题,也包括机考和网考、自动评分、课堂评估、社会因素、等级量表、测评素养、认知诊断测试等新兴话题;研究具有对象广泛、内容多元、方法综合的特点,但研究的均衡性、系统性、前沿性有待提升。文章进而结合国际研究热点,对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 论文
    金艳;杨惠中
    外语界. 2018, 185(2): 29.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测试项目,由我国语言测试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自主设计和开发。本文回顾四、六级考试三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历程,阐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作用,并结合语言测试的效度理论,探索我国语言测试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文章指出,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项目,必须重视我国外语教育的国情,深入思考语言测试的社会学问题,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测试道路,使我国的民族品牌考试更加稳健发展,并在不远的将来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 论文
    史兴松 ;万文菁
    外语界. 2018, 185(2): 20.
    本文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2007—2017年国内外商务英语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研究设计阶段,国内外均重视商务英语教育研究,国外比国内更注重商务英语话语研究;国内外研究的学科背景均以语言学为主,但国外研究的跨学科性强于国内;国外研究涉及的商务体裁更加丰富,对口头、网络等交际实践话语的关注度远高于国内。(2)数据收集阶段,国内外均以非概率抽样为主,国外研究更多使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数据收集方法。(3)数据分析阶段,混合法和定性法是国外研究的主流方法,而国内偏向定量法;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国内研究者对语料库分析工具的运用较为充分。(4)信效度检验方面,国内外研究均有不足。文章最后对我国商务英语研究提出相关启示。
  • 论文
    孟春国
    外语界. 2018, 185(2): 11.
    本文采用自传民族志方法,基于笔者学习和开展质性研究的个体经历与体悟,反思质性研究在中国外语学界的发展困境,进而探寻其出路。叙事探究发现,质性研究发展困境主要源于学习和实践质性研究的实际困难、部分研究者对质性研究的认知偏误以及传统研究文化与当下学术语境的排斥态度。在研究方法多元时代,质性研究方法应被纳入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及研究生课程体系,国内学术期刊当为质性研究留有一席之地。
  • 论文
    赵舒静
    外语界. 2018, 185(2): 93.
    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师探索实践混合式教学的困惑,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系列教材的研发为例,阐述纸质媒介与数字资源融合创新的背景、原则及其对于实践混合式教学的裨益,倡导教师借助新型电子课件实施分级目标教学,借力具备教学管理功能的在线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论文
    李荫华 张传根
    外语界. 2018, 185(2): 87.
    本文主要阐述了“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系列教材的编写背景、编写理念、结构和特色。该系列教材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编写,继承“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材质量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在选材、练习设计、数字资源配套等方面力求创新,以满足新时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求。
  • 论文
    郑晓红
    外语界. 2018, 185(2): 80.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本土化、教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和评价三方面与Michael Byram教授进行了学术对话。对话访谈显示,中国学者开展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本土化研究;教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呈现可以采用多元文化视角,侧重呈现技能、态度以及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要融合形成性评价,设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文章最后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教材评价的启示意义。
  • 论文
    孙钦美;赵双花
    外语界. 2018, 185(2): 74.
    首届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于2018年3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文梳理了高峰论坛的热点论题,通过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概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并探讨了我国高校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多元发展趋向,以期对高校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有所启示。
  • 二语研究
    鲍贵
    外语界. 2021, 0(4): 53-61.
    本研究考察句子语境下的输出任务类型对英语学习者习得不同类型词汇知识的效应以及学习者性别和测试时间对词汇习得效应的调节作用。90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英汉翻译、释义或造句任一输出任务。各个任务组完成短文阅读理解练习和聚焦目标词的不同活动之后,接受目标词拼写辨认、词类和词义知识即时后测和一周后的延时后测。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在词类知识即时习得方面造句任务显著好于翻译任务,3种任务对促进词汇习得同样有效,且效应独立于性别和测试时间。本研究部分支持投入量假设,建议重新审视拓展度和语境新颖性在任务型词汇习得中的作用。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栏目主持人:何莲珍)
    向明友
    外语界. 2022, 0(3): 20-27.
    为解决大学英语一线教师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困惑,本文从厘清课程、课程设计和课程思政内涵入手,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文章依据《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相关要求,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特征,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把握的关键问题和方向。
  • 二语研究
    彭仁忠, 胡启琴
    外语界. 2025, 0(1): 64-72.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外语情绪研究主要关注情绪的线性影响效应,相对忽视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5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讨了外语焦虑与愉悦对学习投入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外语焦虑与愉悦同方向变化时,低焦虑—低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高愉悦情境;当二者反方向变化时,低焦虑—高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低愉悦情境。本研究为外语情绪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提升外语学习投入具有启示意义。
  • 研究方法(栏目主持人:李少锋)
    张建华, LawrenceJunZHANG
    外语界. 2025, 0(2): 35-43.
    本研究从方法论视角系统综述任务准备对二语学习作用的文献。对56篇SSCI论文的编码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多为成人外语学习者;常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和对照实验;不同任务准备条件和类型的比较不均衡;聚焦教室或实验室环境,常采用记叙文或议论文任务;倾向于分析句法复杂性、词汇复杂性、准确性、流利度等细化指标;统计方法多样,但假设检验不足。研究进而指出了任务准备研究的未来方向。
  • 教育强国建设
    何莲珍
    外语界. 2025, 0(1): 2-7.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本文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阐释了“五位一体”大学外语教师素养,并重点阐述了大学外语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大学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学外语教师应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立德树人,精研学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
  • 翻译教学
    张茜, 王建华
    外语界. 2022, 0(4): 88-96.
    本研究从学习投入视角,以714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基于Astin的“I-E-O”理论模型构建了包含“输入—环境—输出”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习投入对口译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课堂环境、制度支持、人际互动、学习投入等环境变量均对口译能力产生直接的正向效应;(2)学习投入具有最强预测力,制度支持次之;(3)学习投入在输入变量、其他环境变量与口译能力关系之间起着中介效应;(4)课堂环境、制度支持、人际互动之间显著相关。口译教学应创造支持型制度环境,加强有效的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促进学生口译能力发展。
  • 大学外语虚拟教研室研究
    王海啸, 王文宇
    外语界. 2022, 0(4): 8-15.
    “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项目式教研室旨在创新理论研究、组织机制、运行方式与工作内容,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等方面全力创优。工作方式上,教研室主要通过组织协调实体与虚体教研组合作开展课程建设、资源建设与队伍建设,共享学术资源、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及教研成果。
  • 二语研究
    王亚冰, 黄运亭
    外语界. 2022, 0(3): 89-96.
    二语情境下的自我效能感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证据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成就,然而自我效能感与二语成就的关系强弱及机制仍存争议。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探索自我效能感与二语成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潜在的调节变量。对57项独立研究的整合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二语成就之间整体上呈现中度相关(r=0.458)。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性别、专业、文化显著影响两者关系。
  • 二语研究
    安琪, 张晓鹏
    外语界. 2022, 0(3): 61-69.
    本研究以社会教育宏观模型和二语动机微观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了中美英三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内部6个维度(理想二语自我、语言学习兴趣、文化生活融合、信息媒介、对目的语本族语者的态度、个人发展)关系的异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898名受试二语动机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语言学习兴趣对个人发展、文化生活融合、对目的语本族语者的态度、理想二语自我等维度具有决定作用;国别对个人发展、信息媒介、对目的语本族语者的态度、语言学习兴趣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尤其是语言学习兴趣的直接效应和国别的调节效应对现有外语学习动机模型修正具有一定启示。
  • 外语教学
    傅萍
    外语界. 2021, 0(6): 46-53.
    本研究梳理了课堂思辨文化的理论概念和相关研究,从学科教学视角探讨高校外语课堂思辨文化构建。结合笔者的外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从教育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方面提出了外语课堂思辨文化构建原则,阐述了以思辨目标为纲、以教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为驱动、以双向反思为手段、以可视化作品为依据的五项策略,期望通过营造课堂思辨文化来助力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 外语教学
    王会花, 施卫萍
    外语界. 2021, 0(6): 38-45.
    本文分析了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和误区,从发展模式、课程场域、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教学改革的推进路径:在发展模式维度,厘清外语人才课程思政素养要求,构建紧密附着于知识和能力链条的课程思政素养发展链条,链接“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在课程场域维度,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延展课程场域,激活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场域各个要素,凸显要素之间的互动张力;在参与主体维度,党、政、师、生多元主体形成合力,使课堂内外有序衔接、有机协同,发挥整体育人效应。
  • “续论冶研究
    王初明
    外语界. 2021, 0(6): 2-7.
    近年兴起的“续论”颇受关注,主因是它为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续论的促学功效,本文揭示了续论高效促学的内在逻辑,彰显其四个关键促学理念:(1)续论回应外语学习的一个根本性问题;(2)续论充分利用语言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性;(3)续论发挥语境促学语言的功效;(4)续论追求互动协同效应最大化。
  • 二语研究
    曾涛, 陈文, 高雅蓉
    外语界. 2022, 0(1): 48-55.
    本研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探究不同阅读水平的英语二语学习者在英语快速阅读过程中眼动模式的差异。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通过加长阅读材料增加认知负荷,实验二通过减少阅读时间增加认知负荷。结果显示,高阅读水平组比低阅读水平组正确率高、反应时短、平均注视时间短、平均眼跳距离大、注视次数少、回视次数少。当认知负荷增加时,高阅读水平组能够通过灵活高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而低阅读水平组较难作出相应改变。由此,教师可以采取以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认知能力为主、增强速读眼动灵活性为辅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