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教育强国建设
    郑燕虹, 罗常军, 蒋洪新
    外语界. 2025, 0(1): 8-12.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重构外语教育生态,外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只有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才能造福专业发展和人类自身进步。推进外语教育改革,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势,找准外语教育的时代方位;强化内功,加强外语教育的内涵建设;优化结构,革新外语教育的类型模式;守正创新,坚持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
  • 翻译教学
    王湘玲, 沙璐
    外语界. 2021, 0(5): 58-65.
    本文基于动态评价理论,以翻译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过程导向、教评一体化、多元互动和技术支持为构建原则,以评价内容、方式、主体和工具为要素,构建了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模式。文章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为例,在教学引导、训练、合作和效果检验四个教学阶段融入评价要素,对翻译技术教学动态评价模式进行实例化阐释,展现了模式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肖维青
    外语界. 2025, 0(1): 13-20.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外语教育的中华文化意识建构内涵与实践。研究阐述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性,阐析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的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自信三维度, 并结合对大学外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材、教法、教师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路径,着力促进学生从中华文化认知到中华文化认同再到中华文化自信的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助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国家愿景。
  • 外语教育教学
    顾晓乐
    外语界. 2025, 0(1): 73-80.
    本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共生共赢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的途径和外语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导师的协同机制。跨学科教学共同体通过目标理念、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研究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教学共同体与学习活动、学习工具、学习物质环境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ESAP教学生态系统。初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外语+专业”教学共同体能有效促进学生外语和专业学习,使ESAP 教学生态系统与整体教育目标相契合,推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 二语研究
    彭仁忠, 胡启琴
    外语界. 2025, 0(1): 64-72.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外语情绪研究主要关注情绪的线性影响效应,相对忽视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5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讨了外语焦虑与愉悦对学习投入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外语焦虑与愉悦同方向变化时,低焦虑—低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高愉悦情境;当二者反方向变化时,低焦虑—高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低愉悦情境。本研究为外语情绪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提升外语学习投入具有启示意义。
  • 二语研究
    MasatoshiSATO, 杨姗姗
    外语界. 2025, 0(1): 46-54.
    本文概述了二语教育中研究与实践关系的相关问题。在二语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长期存在脱节,主要原因包括:(1)研究者和教师之间存在实践和认识论障碍;(2)过往研究侧重关注教师,忽视了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3)实证研究具有局限性,难以直接适用于复杂的教育情境。为弥合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文章提出了研究者可以实施的行动方案,包括培养协作意识,重新审视研究主题、设计和传播,确立研究方向,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二语教育发展。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徐锦芬, 李高新, 刘文波
    外语界. 2021, 0(4): 11-18.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高校外语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生态对大学外语教师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本文梳理教师能力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教师能力发展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尝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情境下大学外语教师能力框架。该框架涵盖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能力构成要素,呈现探索、整合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为信息化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胡杰辉
    外语界. 2021, 0(4): 2-10.
    本文首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演变,重点讨论混合概念的存废之争、广义与狭义之争、BLL与CALL之争,然后从物理层、技术层、学习理论层和教学理论层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多维内涵,提出超越物理时空混合,注重教学生态构建,整合多元二语习得理论,建立线上线下师生探究共同体。未来研究需要坚持系统的认识论,从混合生态构建视角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聚焦混合式外语教学的促学机制、教学评价和系统设计三个关键议题,挖掘系统证据,推动中国特色混合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
  • 二语研究
    鲍贵
    外语界. 2021, 0(4): 53-61.
    本研究考察句子语境下的输出任务类型对英语学习者习得不同类型词汇知识的效应以及学习者性别和测试时间对词汇习得效应的调节作用。90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英汉翻译、释义或造句任一输出任务。各个任务组完成短文阅读理解练习和聚焦目标词的不同活动之后,接受目标词拼写辨认、词类和词义知识即时后测和一周后的延时后测。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在词类知识即时习得方面造句任务显著好于翻译任务,3种任务对促进词汇习得同样有效,且效应独立于性别和测试时间。本研究部分支持投入量假设,建议重新审视拓展度和语境新颖性在任务型词汇习得中的作用。
  • 外语教学
    傅恒
    外语界. 2022, 0(4): 64-71.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1年知网收录的356篇金融英语期刊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探析我国金融英语研究发展状况。分析结果显示:(1)金融英语核心文献的研究机构集中在财经类本科院校;(2)研究热点聚焦金融英语语言本体及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改革创新;(3)研究趋势从零散化发展为宏观化、系统化、多元化,但仍存在研究层次偏浅显、研究方法重思辨、研究对象欠均衡、研究视角同质化、研究动能单向性等问题。未来应提升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层次,深化可验证信息化金融英语实证研究,平衡金融英语研究领域及主题,增强金融英语研究的跨学科性,开拓金融英语国际化传播路径。
  • 语言习得研究
    张亚, 姜占好
    外语界. 2022, 0(4): 40-48.
    学习者对反馈的投入在二语写作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自动写作评价系统的应用为二语写作教学实践提供了人机混合反馈的新环境。本研究考察了人机混合反馈环境对学习投入和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教师反馈,人机混合反馈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投入,从而显著提升二语写作水平;(2)在人机混合反馈环境下,认知投入对学习者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最大,行为投入次之,情感投入影响最小,认知投入中的元认知策略运用对写作水平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孔蕾, 杨鑫蕊
    外语界. 2025, 0(1): 29-37.
    本研究探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文化理解和文化讲述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文化理解层面,大语言模型支持文化主题分析和跨文化概念比较,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文化讲述层面,大语言模型协助优化表达内容和讲述策略,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研究指出,为实现有效的人机协作,需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投入;面对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中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教师需具备敏锐的辨识能力,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
  • 研究方法(栏目主持人:李少锋)
    李成陈
    外语界. 2025, 0(2): 25-34.
    本研究从话题和方法两方面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追踪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对48篇文献的分析显示,现有研究主要聚焦情感类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多采用基于量化研究、混合研究方法的描述类研究设计;多采用便利抽样,样本量差异较大;研究参与者多为学习线下英语课程的中国或伊朗大学生;时间跨度多为一周及以上,较少采用短窗口、长短窗口结合设计;研究测量次数较少,间隔设计细节缺失;存在部分数据损耗,损耗处理方法缺乏;研究工具多为问卷和访谈,但信效度报告不足;量化分析以变量中心法为主,而质性分析汇报过简。基于以上不足,笔者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建议。
  • AI+外语教育研究
    文秋芳
    外语界. 2025, 0(2): 2-10.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外语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系统、多维的研究选题思考框架和研究方法建议。首先,构建了一个“四维度”选题思考框架,包括国家政策、外语教学设计、外语教学实施、外语教与学主体四个维度,强调这些维度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提出了三种选题思考路径:自上而下系统推进、灵活选择综合考虑、聚焦教与学主体。接着,阐述了混合研究、个案研究、案例分析、设计研究、辩证研究等适用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研究方法的应用。最后,强调了AI技术在外语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研究的未来方向。
  • 研究方法(栏目主持人:李少锋)
    张建华, LawrenceJunZHANG
    外语界. 2025, 0(2): 35-43.
    本研究从方法论视角系统综述任务准备对二语学习作用的文献。对56篇SSCI论文的编码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多为成人外语学习者;常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和对照实验;不同任务准备条件和类型的比较不均衡;聚焦教室或实验室环境,常采用记叙文或议论文任务;倾向于分析句法复杂性、词汇复杂性、准确性、流利度等细化指标;统计方法多样,但假设检验不足。研究进而指出了任务准备研究的未来方向。
  • 外语教育教学
    李欣然, 周茂杰
    外语界. 2025, 0(1): 90-94.
    构建高质量外语教育体系、推进外语学科新质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第六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的会议观点,从学科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机制重塑、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模式变革、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层面探讨了外语学科新质建设路径,以期促进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二语研究
    徐锦芬, 杨嘉琪, 邱钰景
    外语界. 2025, 0(1): 55-63.
    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考察776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多元互动水平,并从生态视角挖掘学习者的给养感知对多元互动作用机制的塑造。研究发现:(1)学习者的多元互动各维度水平整体中等偏上,但不同互动模式及互动阶段的表现轻微失衡;(2)学习者在多元互动环境中感知到的给养类型一致,但对给养的必要性、有用性和可及性感知存在差异,由此多元互动机制可划分为3种路径: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感知必要性驱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感知有用性驱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知可及性驱动)。本研究发现能够深化对学习者多元互动行为和心理作用机制的了解,为改进外语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杜磊
    外语界. 2025, 0(1): 38-45.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主要从课程架构与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路径。课程架构方面,确立了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与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干的课程主题,构建了“文化认知、外语表达、译介分析”三大教学模块;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细读赏析法、术语翻译法、多译比读法、跨文化比较法、综合法”五种方法。文章可为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 语言习得研究
    张爽, 张会平
    外语界. 2022, 0(4): 22-30.
    本研究基于复杂理论,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建模与回溯建模的混合设计,以词汇复杂度、句子复杂度、准确度与流利度为评价变量,考察了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一年间英语写作能力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1)4个变量均呈先快后慢再快的非线性发展趋势;(2)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可纵向聚类为持续稳定型、先跳跃后稳定型、跳跃稳定交替型3种原型模式;(3)各原型模式典型学生内部子系统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有所差异,认知资源分配、初始写作习惯、反馈、学习动机等是影响各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大学外语虚拟教研室研究
    王海啸, 王文宇
    外语界. 2022, 0(4): 8-15.
    “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项目式教研室旨在创新理论研究、组织机制、运行方式与工作内容,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等方面全力创优。工作方式上,教研室主要通过组织协调实体与虚体教研组合作开展课程建设、资源建设与队伍建设,共享学术资源、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及教研成果。
  • 二语研究
    王亚冰, 黄运亭
    外语界. 2022, 0(3): 89-96.
    二语情境下的自我效能感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证据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成就,然而自我效能感与二语成就的关系强弱及机制仍存争议。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探索自我效能感与二语成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潜在的调节变量。对57项独立研究的整合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二语成就之间整体上呈现中度相关(r=0.458)。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性别、专业、文化显著影响两者关系。
  • 二语研究
    安琪, 张晓鹏
    外语界. 2022, 0(3): 61-69.
    本研究以社会教育宏观模型和二语动机微观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了中美英三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内部6个维度(理想二语自我、语言学习兴趣、文化生活融合、信息媒介、对目的语本族语者的态度、个人发展)关系的异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898名受试二语动机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语言学习兴趣对个人发展、文化生活融合、对目的语本族语者的态度、理想二语自我等维度具有决定作用;国别对个人发展、信息媒介、对目的语本族语者的态度、语言学习兴趣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尤其是语言学习兴趣的直接效应和国别的调节效应对现有外语学习动机模型修正具有一定启示。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栏目主持人:何莲珍)
    向明友
    外语界. 2022, 0(3): 20-27.
    为解决大学英语一线教师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困惑,本文从厘清课程、课程设计和课程思政内涵入手,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文章依据《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相关要求,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特征,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把握的关键问题和方向。
  • 外语教学
    傅萍
    外语界. 2021, 0(6): 46-53.
    本研究梳理了课堂思辨文化的理论概念和相关研究,从学科教学视角探讨高校外语课堂思辨文化构建。结合笔者的外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从教育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方面提出了外语课堂思辨文化构建原则,阐述了以思辨目标为纲、以教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为驱动、以双向反思为手段、以可视化作品为依据的五项策略,期望通过营造课堂思辨文化来助力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 外语教学
    王会花, 施卫萍
    外语界. 2021, 0(6): 38-45.
    本文分析了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和误区,从发展模式、课程场域、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教学改革的推进路径:在发展模式维度,厘清外语人才课程思政素养要求,构建紧密附着于知识和能力链条的课程思政素养发展链条,链接“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在课程场域维度,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延展课程场域,激活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场域各个要素,凸显要素之间的互动张力;在参与主体维度,党、政、师、生多元主体形成合力,使课堂内外有序衔接、有机协同,发挥整体育人效应。
  • 专家学者论坛
    李荫华
    外语界. 2021, 0(6): 31-37.
    本文阐述了作者作为一名资深教材编者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看法和主张。文章阐明了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原则,谈及教材编写流程中的各个阶段,并详述教材编写中应重点关注的编写人员素质、选材、词汇复现率、练习等方面。文章还述及作者对教材编写的个人感悟和对今后教材编写工作的期盼,强调教材应编出特色、坚持正确判断和突显英语语块、搭配及用法的作用,期待我国早日创建适合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体系、编出更有特色的精品教材、实现编写队伍专业化和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教材评估平台。
  • “续论冶研究
    王初明
    外语界. 2021, 0(6): 2-7.
    近年兴起的“续论”颇受关注,主因是它为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续论的促学功效,本文揭示了续论高效促学的内在逻辑,彰显其四个关键促学理念:(1)续论回应外语学习的一个根本性问题;(2)续论充分利用语言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性;(3)续论发挥语境促学语言的功效;(4)续论追求互动协同效应最大化。
  • 外语教学
    兰良平, 黄伟嘉
    外语界. 2022, 0(1): 30-38.
    互动结构中隐藏着交际者的认知结构,有效的课堂互动结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层认知发展。会话分析视角能够探究微观互动结构,而语言社会化视角的话语历时研究能够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本文融合会话分析和语言社会化两种视角,提出包含层次结构模式和线形结构模式的课堂互动结构模式理论框架,进而回顾、关联和述评已有课堂互动研究,总结概述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 商务英语教学
    王立非, 宋海玲
    外语界. 2021, 0(5): 33-40.
    本文以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为指引,从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定义、培养目标、培养路径三方面解读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商英指南》)提出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并阐述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五复合”路径,对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商英指南》,推动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马晓雷, 葛军, 胡琼
    外语界. 2021, 0(4): 19-26.
    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融合是混合式外语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研究基于语义波理论指出,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应共同推动语义波在低语义重心、高语义密度和高语义重心、低语义密度之间轮转,以确保目标知识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有效积累。通过案例设计,研究从知识点编排、学习资源选择、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监控评测等维度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并对未来构建混合式外语教学生态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