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孔蕾, 杨鑫蕊
    外语界. 2025, 0(1): 29-37.
    本研究探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文化理解和文化讲述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文化理解层面,大语言模型支持文化主题分析和跨文化概念比较,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文化讲述层面,大语言模型协助优化表达内容和讲述策略,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研究指出,为实现有效的人机协作,需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投入;面对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中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教师需具备敏锐的辨识能力,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孟亚茹, 钱希, 岳真
    外语界. 2021, 0(4): 27-34.
    本研究基于第三代活动理论,以通用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为例,探究线上线下活动系统各因素关系的评估模型。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学生对待资源的态度、规则的遵守均受个体动机影响,线上线下资源影响学生的规则遵守情况,这些因素以及线上线下衔接性又共同影响学生整体受益度;教师在线反馈、课程评价规则对整体受益度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依据该评估模型,通用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系统中的矛盾需要各因素的充分互动和有效衔接来解决。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为混合式教学评估提供了借鉴。
  • 大学外语虚拟教研室研究
    梁君英, 向明友, 闵尚超, 陈向京, 周杰
    外语界. 2022, 0(4): 2-7.
    本文聚焦浙江大学牵头的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理念与路径。基于“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东西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致力于打造“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估、强化技术赋能”四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有服务需求、有完善系统、有科教融合、有课程创新、有共建共享”的虚拟教研室组织体系。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是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积极探索,符合信息化时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 翻译教学
    李奉栖
    外语界. 2022, 0(4): 72-79.
    本研究采用错误记分法,从忠实度、流利度、术语翻译、风格、文化接受度5个维度对比研究英语专业翻译学习者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的英汉翻译质量。结果发现,机器翻译在5个维度上的错误总分及忠实度上的错误分值均显著低于学习者的平均值,流利度上的错误分值则显著高于学习者的平均值;二者在术语翻译、风格和文化接受度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启示翻译教师应消除学习者焦虑情绪,引导及监管机器翻译技术的合理使用,革新翻译教学评估手段。
  • 教育强国建设
    郑燕虹, 罗常军, 蒋洪新
    外语界. 2025, 0(1): 8-12.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重构外语教育生态,外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只有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才能造福专业发展和人类自身进步。推进外语教育改革,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势,找准外语教育的时代方位;强化内功,加强外语教育的内涵建设;优化结构,革新外语教育的类型模式;守正创新,坚持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徐锦芬, 李高新, 刘文波
    外语界. 2021, 0(4): 11-18.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高校外语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生态对大学外语教师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本文梳理教师能力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教师能力发展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尝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情境下大学外语教师能力框架。该框架涵盖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能力构成要素,呈现探索、整合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为信息化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
  • 外语教学
    蔡晨
    外语界. 2021, 0(6): 63-71.
    本研究以76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后台数据挖掘和访谈等方法探究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环境给养感知与英语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习者的环境给养感知和英语学习投入整体表现较好,但存在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2)环境给养感知对英语学习投入的3个分项具有不同回归效应,网络给养比资源给养、人际给养对英语学习投入的预测性更好。环境给养感知和英语学习投入是学习者与移动环境耦合的结果,两者的内部关系受到学习者自适应性和能动性的影响。
  • 大学外语虚拟教研室研究
    王海啸, 王文宇
    外语界. 2022, 0(4): 8-15.
    “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是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项目式教研室旨在创新理论研究、组织机制、运行方式与工作内容,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等方面全力创优。工作方式上,教研室主要通过组织协调实体与虚体教研组合作开展课程建设、资源建设与队伍建设,共享学术资源、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及教研成果。
  • 大学校本英语考试研究(栏目主持人:常辉)
    贾蕃, 孔瑜琦, 易红
    外语界. 2022, 0(2): 56-62.
    本研究考察上海交通大学英语水平考试对理工科学习者的影响。研究在考试前后收集了263名学习者的调查问卷,并对其中6名学习者和4名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交大水平考试整体评价较高;交大水平考试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都产生显著影响。由于试题难度具有一定挑战性,部分学习者的自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研究进而探讨了交大水平考试产生积极反拨效应的原因,为校本考试的后续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
  • 语言习得研究
    张爽, 张会平
    外语界. 2022, 0(4): 22-30.
    本研究基于复杂理论,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建模与回溯建模的混合设计,以词汇复杂度、句子复杂度、准确度与流利度为评价变量,考察了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一年间英语写作能力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1)4个变量均呈先快后慢再快的非线性发展趋势;(2)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可纵向聚类为持续稳定型、先跳跃后稳定型、跳跃稳定交替型3种原型模式;(3)各原型模式典型学生内部子系统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有所差异,认知资源分配、初始写作习惯、反馈、学习动机等是影响各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二语研究
    彭仁忠, 胡启琴
    外语界. 2025, 0(1): 64-72.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外语情绪研究主要关注情绪的线性影响效应,相对忽视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5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讨了外语焦虑与愉悦对学习投入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外语焦虑与愉悦同方向变化时,低焦虑—低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高愉悦情境;当二者反方向变化时,低焦虑—高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低愉悦情境。本研究为外语情绪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提升外语学习投入具有启示意义。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杜磊
    外语界. 2025, 0(1): 38-45.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主要从课程架构与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路径。课程架构方面,确立了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与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干的课程主题,构建了“文化认知、外语表达、译介分析”三大教学模块;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细读赏析法、术语翻译法、多译比读法、跨文化比较法、综合法”五种方法。文章可为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 外语教育教学
    顾晓乐
    外语界. 2025, 0(1): 73-80.
    本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共生共赢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的途径和外语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导师的协同机制。跨学科教学共同体通过目标理念、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研究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教学共同体与学习活动、学习工具、学习物质环境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ESAP教学生态系统。初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外语+专业”教学共同体能有效促进学生外语和专业学习,使ESAP 教学生态系统与整体教育目标相契合,推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 二语研究
    徐锦芬, 杨嘉琪, 邱钰景
    外语界. 2025, 0(1): 55-63.
    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考察776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多元互动水平,并从生态视角挖掘学习者的给养感知对多元互动作用机制的塑造。研究发现:(1)学习者的多元互动各维度水平整体中等偏上,但不同互动模式及互动阶段的表现轻微失衡;(2)学习者在多元互动环境中感知到的给养类型一致,但对给养的必要性、有用性和可及性感知存在差异,由此多元互动机制可划分为3种路径: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感知必要性驱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感知有用性驱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知可及性驱动)。本研究发现能够深化对学习者多元互动行为和心理作用机制的了解,为改进外语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肖维青
    外语界. 2025, 0(1): 13-20.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外语教育的中华文化意识建构内涵与实践。研究阐述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性,阐析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的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自信三维度, 并结合对大学外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材、教法、教师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路径,着力促进学生从中华文化认知到中华文化认同再到中华文化自信的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助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国家愿景。
  • 教育强国建设
    何莲珍
    外语界. 2025, 0(1): 2-7.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本文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阐释了“五位一体”大学外语教师素养,并重点阐述了大学外语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大学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学外语教师应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立德树人,精研学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
  • 翻译教学
    张茜, 王建华
    外语界. 2022, 0(4): 88-96.
    本研究从学习投入视角,以714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基于Astin的“I-E-O”理论模型构建了包含“输入—环境—输出”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习投入对口译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课堂环境、制度支持、人际互动、学习投入等环境变量均对口译能力产生直接的正向效应;(2)学习投入具有最强预测力,制度支持次之;(3)学习投入在输入变量、其他环境变量与口译能力关系之间起着中介效应;(4)课堂环境、制度支持、人际互动之间显著相关。口译教学应创造支持型制度环境,加强有效的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促进学生口译能力发展。
  • 外语教学
    傅恒
    外语界. 2022, 0(4): 64-71.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1年知网收录的356篇金融英语期刊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探析我国金融英语研究发展状况。分析结果显示:(1)金融英语核心文献的研究机构集中在财经类本科院校;(2)研究热点聚焦金融英语语言本体及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改革创新;(3)研究趋势从零散化发展为宏观化、系统化、多元化,但仍存在研究层次偏浅显、研究方法重思辨、研究对象欠均衡、研究视角同质化、研究动能单向性等问题。未来应提升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层次,深化可验证信息化金融英语实证研究,平衡金融英语研究领域及主题,增强金融英语研究的跨学科性,开拓金融英语国际化传播路径。
  • 大学外语虚拟教研室研究
    赵雯, 李广利
    外语界. 2022, 0(4): 16-21.
    本文介绍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背景和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外语类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回顾了大学英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历程。文章进而基于构建的虚拟实践共同体模型,从理论基础、组织管理和共同体实践三方面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群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建设途径。
  • 二语研究
    董连棋
    外语界. 2022, 0(3): 79-88.
    近年来,情绪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热点话题,但目前解释学习者外语课堂情绪成因的研究却不多见。本研究基于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考察了251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控制—价值评价对外语课堂焦虑和愉悦情绪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1)学习者在外语课堂中经历中等水平的外语焦虑和愉悦情绪,外语学习控制—价值评价总体处于中等到中上水平;(2)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控制评价和积极(内在、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显著预测外语课堂焦虑和愉悦;(3)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消极(成本)价值评价显著预测外语课堂焦虑,并与控制评价产生显著交互预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理解外语学业情绪的诱发机制、实施外语课堂情绪干预提供启发。
  • 二语研究
    高玉垒, 张智义, 倪传斌
    外语界. 2022, 0(3): 70-78.
    本研究以101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后台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综合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探究了学习者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心流状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与阅读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习者阅读心流状态整体水平较低,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无心流体验;(2)影响心流水平的学习者因素主要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信心和阅读技能,其中阅读兴趣的影响最大;(3)心流体验与阅读成绩、阅读量、阅读速度显著相关,有、无心流体验学习者在这3个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流体验是阅读成绩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但心流体验与阅读时长不存在相关关系。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栏目主持人:何莲珍)
    向明友
    外语界. 2022, 0(3): 20-27.
    为解决大学英语一线教师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困惑,本文从厘清课程、课程设计和课程思政内涵入手,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文章依据《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相关要求,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特征,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把握的关键问题和方向。
  • “续论冶研究
    王初明
    外语界. 2021, 0(6): 2-7.
    近年兴起的“续论”颇受关注,主因是它为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续论的促学功效,本文揭示了续论高效促学的内在逻辑,彰显其四个关键促学理念:(1)续论回应外语学习的一个根本性问题;(2)续论充分利用语言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性;(3)续论发挥语境促学语言的功效;(4)续论追求互动协同效应最大化。
  • 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胡杰辉)
    胡杰辉
    外语界. 2021, 0(4): 2-10.
    本文首先分析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演变,重点讨论混合概念的存废之争、广义与狭义之争、BLL与CALL之争,然后从物理层、技术层、学习理论层和教学理论层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多维内涵,提出超越物理时空混合,注重教学生态构建,整合多元二语习得理论,建立线上线下师生探究共同体。未来研究需要坚持系统的认识论,从混合生态构建视角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聚焦混合式外语教学的促学机制、教学评价和系统设计三个关键议题,挖掘系统证据,推动中国特色混合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