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外语学科发展
    孙有中, 杨莉芳
    外语界. 2025, 0(3): 2-6.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外语学科与外语类专业应与时俱进,强化创新理论引领和跨文化跨学科融通融合,构建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升级外语类专业适配度;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创新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打造高质量原创教材体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等外语教育应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历史机遇,激流勇进,开创发展新局面。
  • AI 赋能语言教学
    张静
    外语界. 2025, 0(3): 29-37.
    本研究结合自我调节学习与混合式学习理论,提出了AI智能体辅助混合式外语自主学习模式,旨在解决技术赋能与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平衡问题。该模式强调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动态匹配、学习方法与组织的互动设计、学习评估与反馈的持续改进,并依循“计划—执行—反思”的实施流程。口译教学实验研究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口译表现,且自主学习效果与学习阶段正相关,而技术接受度与反馈机制呈现阶段性认知适配需求。基于实验结果,研究进一步对模式实施提出目标共建、策略显化与情感支持三重优化路径。
  • 二语研究
    满德亮, 张丽
    外语界. 2025, 0(3): 56-64.
    本研究基于期望—价值理论,通过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356名高三学生的动机信念对外语学习投入的预测效应。研究发现:(1)成功预期、内部价值和外部价值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2)努力成本显著负向预测学习投入;(3)情绪成本对学习投入无直接预测效应,但和成功预期产生显著的交互效应。期望—价值理论对学习投入研究具有适用性,学习者的动机信念对外语学习投入具有较强预测力,因此研究能为理解外语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及探寻学习投入的提升路径提供启示。
  • 外语学科发展
    查明建
    外语界. 2025, 0(3): 7-1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逐步取代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并非消解学科的本体价值,但是人工智能也倒逼外语学科深刻反省学科内涵建设的不足,使其加快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外语学科构建自主的域外知识体系与学术体系,培养兼具跨学科素养与思想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应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目标,积极拥抱并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新人文主义”理念深化外语学科五大方向的知识生产、学术创新、话语建构和人才培养,彰显学科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 AI 赋能语言教学
    李锡阳, 王萍, 卫玉, 崔宇航
    外语界. 2025, 0(3): 38-46.
    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构建并验证了AI技术整合对外语教师职业韧性的影响模型。对329名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AI技术整合(技术复杂性、角色转变、工作要求)对教师职业韧性(认知评估、情绪调节、行为应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教师角色转变带来的冲击最大,情绪调节维度最受影响。组织支持与个人适应力不仅各自显著缓冲了AI技术整合的影响,还产生了显著的协同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能为相关理论拓展及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和启示。
  • AI 赋能语言教学
    洪化清, 乔玉飞, 柴昭甲
    外语界. 2025, 0(3): 12-19.
    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GenAI正通过多维协同机制重构外语教育的实践范式。本文首先针对技术赋能外语教育存在的局限,梳理GenAI的技术特性对教育生态的重塑意义。然后,文章从“教学—学习—评价—治理”四维联动的角度厘清GenAI赋能外语教育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外语智能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AI 赋能语言教学
    杜云飞, Barry Lee REYNOLDS, 范金玲
    外语界. 2025, 0(3): 20-28.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融入逐渐推动了外语教育范式转型。本研究构建了产出导向为核心、智能交互为支撑的教学模式,结合准实验设计与扎根理论分析,探究AIGC驱动下学习形态转变与投入机制生成之间的关联逻辑。研究发现,对话式、适应性与具身性三种学习形态在人机交互中相互交织、协同演进;AIGC赋能有效激活学习者的行为和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则通过具身参与得以稳态维持;三种学习形态共同推动学习投入各维度的深层联动,形成“交互—调适—生成”共构的新型学习范式。研究深化了AIGC与外语教育融合的机制阐释,为外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证据。
  • 外语评估与测试
    潘鸣威, 邹申
    外语界. 2025, 0(3): 65-71.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用其有效赋能英语考试的设计与实施成为亟待探索的议题。本文在概述现有语言考试设计与实施瓶颈的基础上,探讨人工智能在英语考试设计与实施各环节的应用,并以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为例,展望了人工智能在“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理念指引下对考试的优化路径。文章亦对人工智能应用于语言考试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外语评估与测试
    董曼霞, 贾蕃
    外语界. 2025, 0(3): 72-79.
    语言能力观决定外语教育的路径与方向。作为影响广泛的语言能力观,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能力量表开发、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着重阐述Bachman & Palmer(2010)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划分了非交互式与交互式模式,整合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二元框架,推动了应用语言学向社会认知范式转型。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该模型在外语测评、教材开发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以提升语言能力模型对我国外语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
  • 翻译教育研究
    李希希
    外语界. 2025, 0(3): 88-96.
    职业化口译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习者口译能力及其核心子能力发展状况亟待探究。本研究运用测试法、事后有声思维法和日志法对55名翻译硕士生阶段口译学习者开展历时一学年的纵向研究。结果显示:(1)学习者汉英交替传译策略能力发展呈现跳跃式、阶段性和非线性的复杂动态波动,口译策略使用总体数量呈曲线上升,策略使用类型表现出稳定性;(2)学习者汉英交传策略能力发展的关键变化期出现在学习的第3—7个月,各策略习得时长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口译策略能力发展理论建构及口译策略教学提供实证依据。
  • 二语研究
    王健, 杨连瑞, 张雨
    外语界. 2025, 0(3): 47-55.
    隐含义是二语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任务考察二语隐含义类型对中国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隐含义加工的影响。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隐含义类型对二语隐含义加工产生显著影响,间接拒绝、间接观点、反语隐含义的加工成本依次增加;(2)高水平和中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二语隐含义加工具有显著性差异,前者正确率高、反应时短,而后者正确率低、反应时长。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规约效应,并揭示了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隐含义加工的语用推理机制。
  • AI+外语教育研究
    文秋芳
    外语界. 2025, 0(2): 2-10.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外语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系统、多维的研究选题思考框架和研究方法建议。首先,构建了一个“四维度”选题思考框架,包括国家政策、外语教学设计、外语教学实施、外语教与学主体四个维度,强调这些维度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提出了三种选题思考路径:自上而下系统推进、灵活选择综合考虑、聚焦教与学主体。接着,阐述了混合研究、个案研究、案例分析、设计研究、辩证研究等适用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研究方法的应用。最后,强调了AI技术在外语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研究的未来方向。
  • 翻译教育研究
    李澜, 党沁然, 郭鸿杰
    外语界. 2025, 0(3): 80-87.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抓取11 670条招聘信息,采用文本计量学工具,从语言能力、领域知识、工具能力等方面对我国翻译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了多维分析。结果显示,新发展格局下,翻译人才的新兴领域知识、工具能力等需求明显增加,岗位与语种需求展现了地区商贸的集群效应。本科、研究生学历翻译人才的招聘要求基本一致,差别主要体现为行业或岗位要求。研究进而从人才结构、教育资源、产教融合等方面对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 外语教材研究
    王晓莉, 胡开宝
    外语界. 2025, 0(2): 44-50.
    教材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国特色话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播中国·大学英语进阶教程》针对当前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创新探索中国特色话语融入大学英语教材的有效路径。该教材编写通过以主题为导向的课文主题编排、纸数融合的教材形态建设和创新实用的练习设计,结合中外互鉴视角和立体式传播策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推进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传播。
  • 二语研究
    彭仁忠, 胡启琴
    外语界. 2025, 0(1): 64-72.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外语情绪研究主要关注情绪的线性影响效应,相对忽视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5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讨了外语焦虑与愉悦对学习投入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外语焦虑与愉悦同方向变化时,低焦虑—低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高愉悦情境;当二者反方向变化时,低焦虑—高愉悦情境的学习投入显著大于高焦虑—低愉悦情境。本研究为外语情绪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提升外语学习投入具有启示意义。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肖维青
    外语界. 2025, 0(1): 13-20.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外语教育的中华文化意识建构内涵与实践。研究阐述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性,阐析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的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自信三维度, 并结合对大学外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材、教法、教师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路径,着力促进学生从中华文化认知到中华文化认同再到中华文化自信的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助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国家愿景。
  • 外语教材研究
    张虹, 贺晨蕾, 闫方朔
    外语界. 2025, 0(2): 59-66.
    本研究基于PRISMA框架对近二十年(2006—2024年)国内外101篇新形态外语教材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发现,国内外新形态外语教材研究总体发文量呈显著增长趋势,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研究主题聚焦教材评价与开发,对教材使用与分析重视不够。实证研究中,理论框架应用不足,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象涵盖大、中、小学全学段教材,相对侧重大学阶段教材,教材语种以英语为主;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多数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本研究揭示了国内外研究的共性问题,并展望了我国新形态外语教材研究的发展前景。
  • 外语教育教学
    李欣然, 周茂杰
    外语界. 2025, 0(1): 90-94.
    构建高质量外语教育体系、推进外语学科新质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第六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的会议观点,从学科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机制重塑、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模式变革、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层面探讨了外语学科新质建设路径,以期促进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
  • 研究方法(栏目主持人:李少锋)
    李成陈
    外语界. 2025, 0(2): 25-34.
    本研究从话题和方法两方面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追踪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对48篇文献的分析显示,现有研究主要聚焦情感类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多采用基于量化研究、混合研究方法的描述类研究设计;多采用便利抽样,样本量差异较大;研究参与者多为学习线下英语课程的中国或伊朗大学生;时间跨度多为一周及以上,较少采用短窗口、长短窗口结合设计;研究测量次数较少,间隔设计细节缺失;存在部分数据损耗,损耗处理方法缺乏;研究工具多为问卷和访谈,但信效度报告不足;量化分析以变量中心法为主,而质性分析汇报过简。基于以上不足,笔者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建议。
  • 教育强国建设
    郑燕虹, 罗常军, 蒋洪新
    外语界. 2025, 0(1): 8-12.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重构外语教育生态,外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只有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才能造福专业发展和人类自身进步。推进外语教育改革,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势,找准外语教育的时代方位;强化内功,加强外语教育的内涵建设;优化结构,革新外语教育的类型模式;守正创新,坚持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孔蕾, 杨鑫蕊
    外语界. 2025, 0(1): 29-37.
    本研究探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文化理解和文化讲述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文化理解层面,大语言模型支持文化主题分析和跨文化概念比较,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文化讲述层面,大语言模型协助优化表达内容和讲述策略,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研究指出,为实现有效的人机协作,需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投入;面对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中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教师需具备敏锐的辨识能力,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
  • 外语教学
    曾艳钰
    外语界. 2025, 0(2): 67-72.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文学素养在外语教育中的多维度价值,揭示其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深化文化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课程体系碎片化等问题,文章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案例,分析了文学教学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为培养兼具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启示。
  • 二语研究
    徐锦芬, 杨嘉琪, 邱钰景
    外语界. 2025, 0(1): 55-63.
    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考察776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多元互动水平,并从生态视角挖掘学习者的给养感知对多元互动作用机制的塑造。研究发现:(1)学习者的多元互动各维度水平整体中等偏上,但不同互动模式及互动阶段的表现轻微失衡;(2)学习者在多元互动环境中感知到的给养类型一致,但对给养的必要性、有用性和可及性感知存在差异,由此多元互动机制可划分为3种路径: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感知必要性驱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感知有用性驱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知可及性驱动)。本研究发现能够深化对学习者多元互动行为和心理作用机制的了解,为改进外语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 研究方法(栏目主持人:李少锋)
    张建华, LawrenceJunZHANG
    外语界. 2025, 0(2): 35-43.
    本研究从方法论视角系统综述任务准备对二语学习作用的文献。对56篇SSCI论文的编码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多为成人外语学习者;常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和对照实验;不同任务准备条件和类型的比较不均衡;聚焦教室或实验室环境,常采用记叙文或议论文任务;倾向于分析句法复杂性、词汇复杂性、准确性、流利度等细化指标;统计方法多样,但假设检验不足。研究进而指出了任务准备研究的未来方向。
  • AI+外语教育研究
    何宁, 王守仁
    外语界. 2025, 0(2): 11-15.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影响各行各业,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需建设回归教育本质的“新外语”,专注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人工智能交互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关键能力,并通过将人工智能融入外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外语教师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深化新外语建设,改革外语教育教学,使得外语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 外语教育教学
    孔菊芳
    外语界. 2025, 0(1): 81-89.
    档案袋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形式,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档案袋有效应用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通过教师与学生对档案袋的独立评分与书面汇报、焦点小组讨论及问卷调查,采用师生共建方式研制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对学生档案袋评分数据的多层面Rasch模型分析,验证评价标准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能为档案袋在外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实践证据,并为外语专业其他课程评价标准的研制提供范式参考。
  • 教育强国建设
    何莲珍
    外语界. 2025, 0(1): 2-7.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本文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阐释了“五位一体”大学外语教师素养,并重点阐述了大学外语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大学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学外语教师应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立德树人,精研学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
  • 外语教育教学
    顾晓乐
    外语界. 2025, 0(1): 73-80.
    本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共生共赢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的途径和外语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导师的协同机制。跨学科教学共同体通过目标理念、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研究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教学共同体与学习活动、学习工具、学习物质环境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ESAP教学生态系统。初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外语+专业”教学共同体能有效促进学生外语和专业学习,使ESAP 教学生态系统与整体教育目标相契合,推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冯德正, 李欣
    外语界. 2025, 0(1): 21-28.
    本文提出了超文化中国话语多模态建构的理论框架,并对比分析了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2011)与《PRC》(2023)中的超文化理念与话语策略。分析发现,超文化中国话语体系呈现出两种形态:前者以隐性评价为主,关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内部的多样性;后者侧重显性评价,强调不同文化的互联互通。超文化多模态中国话语研究能够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全球传播效能。
  • 外语教学
    刘婷婷, 徐剑, 袁辉
    外语界. 2025, 0(2): 88-96.
    本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通过分析优质课程思政教案,揭示了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生态特征、生态失衡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呈现“双向促成”、“三元互构”的内容特征与策略特征,但存在评价活动时空断裂、主体协同机制缺失、反思性文化缺位等生态失衡问题。研究构建了外语教师生态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包含“语言—文化—价值”三维联动的分层化评价内容、“多模态实践+跨文化场景”赋能的评价方法、“互构共促”的评价主体、制度化培育的反思性评价文化、“政策—技术—资源”协同的外部支持系统等要素,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提供了可操作性评价框架。
  • 二语研究
    MasatoshiSATO, 杨姗姗
    外语界. 2025, 0(1): 46-54.
    本文概述了二语教育中研究与实践关系的相关问题。在二语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长期存在脱节,主要原因包括:(1)研究者和教师之间存在实践和认识论障碍;(2)过往研究侧重关注教师,忽视了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3)实证研究具有局限性,难以直接适用于复杂的教育情境。为弥合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文章提出了研究者可以实施的行动方案,包括培养协作意识,重新审视研究主题、设计和传播,确立研究方向,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二语教育发展。
  • 中华文化教育与传播
    杜磊
    外语界. 2025, 0(1): 38-45.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主要从课程架构与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路径。课程架构方面,确立了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与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干的课程主题,构建了“文化认知、外语表达、译介分析”三大教学模块;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细读赏析法、术语翻译法、多译比读法、跨文化比较法、综合法”五种方法。文章可为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 外语教学
    赵宇霏, 杨鲁新
    外语界. 2025, 0(2): 73-79.
    新时代教育精准帮扶重点关注当地教师的现实需求,致力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基于TPACK模型,“人工智能+乡村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通过精细化、生涯式规划,借助线上平台搭建常态化课程学习体系,实现远程实时交互与人工智能协助的自主学习,并借助线下教学周集中开展送课评课、跟岗学习等综合应用实践学习活动。新时代外语教育精准帮扶应深度挖掘教师需求,立体化建构知识模型,动态调整帮扶内容,聚拢集合多方力量,确保教育帮扶发挥实效。
  • 研究方法(栏目主持人:李少锋)
    任伟, 李少锋, 田鑫月
    外语界. 2025, 0(2): 16-24.
    本文对语用教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综述。笔者以语用、教学相关词汇为主题词,检索了CSSCI和SSCI数据库,在文献筛选与整理的基础上多维度剖析了入选的实证研究。文献编码体系涵盖教学目标、语用能力构成、目标语言、教学群体、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数据收集方法、测量设计、数据分析与报告。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系统考察,文章全面分析了语用教学研究的方法,并揭示了语用教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期为未来语用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指导和启示。
  • 外语教学
    何艳华, 马秋艳
    外语界. 2025, 0(2): 80-87.
    本研究在生态给养视角下探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现状,对816名教师、1 313名本科生和948名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并对8名教师、13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在教学层面的积极给养转化较多,表现为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科研层面的积极给养转化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科研活动缺乏和科研能力不足。研究进而提出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径,旨在为教师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 外语教材研究
    金檀, 尚利娜, 刘伟, 白春苗
    外语界. 2025, 0(2): 51-58.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聚焦新形态外语写作教材智能开发中的教师投入,分析了2位大学英语写作教师的投入过程。研究发现,该情境下的教师投入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输入素材数字化、教学方式混合化和写作课堂生态化3个阶段,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进而尝试构建了新形态外语写作教材智能开发的教师投入模型,以期为新形态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